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广西

以群众导向为乡村文化服务的方向|自治区两会系列时评③

时间:2024-02-01 08:31:13  来源:当代广西网

   近年来,从“村晚”火遍全国,到“村BA”燃爆全网,再到“村超”“村VA”等赛事频频出圈,全国各地“村潮”涌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文化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精气神,也昭示着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有了更加强烈的需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培育文明乡风,让乡亲们就地过上更好的现代文明生活!乡村要振兴,不仅仅依靠经济的繁荣,更要筹谋文化的发展,只有呵护好“文化秧苗”,才能培育出“枝繁叶茂”的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活起来,农民精神才能“富”起来。乡村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当下的乡村文化活动虽然日益丰富,但仍有不少问题,或者内容雷同、缺乏新意,或者品位低质,群众热情度不高。我们应立足本地特点,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以群众导向为基层文化服务的方向,更好激发文化活力,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

   变政府“端茶”为群众“点菜”,乡村文化服务要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适销对路。在基层文化服务工作中,群众就是“客人”,只有倾听群众心声,让群众“点菜”,才能做出众口能调的文化佳肴。时代在进步,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而当前的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却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送电影下乡,却电影“空放”;农家书屋进村,却书屋“虚置”;送戏下乡,却年年老节目……钱花了群众却不买账,文化下乡了却入不了心。我们的文化服务工作应该有的放矢,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需求,通过采风、寻访、座谈等方式与群众共同商量谋划,把选择权还给群众,让文化服务的“菜单”真正握在群众手里。比如,在农家书屋中实行“你点我供”的图书采购借阅模式,在各类文化下乡活动中开展“预约式”“订单式”服务,提高供需匹配度。只有紧盯群众需求,才能用文化的源泉去浇灌群众的心田,培育繁茂的文明之花。

   变“我在看”为“看我的”,乡村文化服务需要鼓励群众参与。在开展乡村文化服务过程中,政府不能“一手包办”,要鼓励群众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只有把文化产品变成群众自己的“孩子”,文化惠民工程才能深入、持久、出成效。不管是“村晚”还是“村超”,这些文娱活动之所以参与人数多,时间跨度长,品牌影响力大,密码就在于活动是群众首创,群众是活动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群众唱主角,政府也要搭好台。要注重挖掘本地文化特色,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客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走好差异化的文化服务之路,用好政策“催化剂”,积极创建“拿得出手”的本土特色品牌。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镇的“四月八”乡村山歌文化艺术节,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乡村文化活动,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如今已发展成每年吸引约3万人到场观看或参与的“歌圩”品牌。要唱好乡村文化服务的“大戏”,政府搭的是台,真正的主角,还得是群众自己。

   有外部供给更有“本土创造”,乡村文化服务需要把文化火种“植入”乡土大地。文化的繁荣与创造,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无论是非遗技艺的传承、民俗风情的再现,抑或是文体赛事的兴盛、传统戏曲的勃兴,“本地人”都是最重要的载体。与其投入重金营造新平台引入“外来人”,不如用足用活现有阵地“本土取材”。从“广西表妹”到林俊杰与“浪漫广西”,从广西本土乐队“瓦依那”闪耀《乐队的夏天》到广西“科目三”火遍全球,事实证明,广西人民是富有浪漫气息和文艺气质的,农忙时是“泥腿子”,登上舞台可以变成“艺术家”。我们的文化服务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选拔培养具备一定文化艺术素养、具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基层文艺骨干,再通过先进“领跑”、“师徒”结对等传帮带的方式,引领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让文化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在各地培育出一支“带不走”的农村文化队伍。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文化服务蕴含着培养文明风尚、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我们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盘活乡村文化活水,以充沛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答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乡村篇章。

  编辑:李小锋  责编:刘阳  终审:黄彬群 
推荐资讯
何维率全国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来桂开展专题调研 刘宁蓝天立参加有关活动
何维率全国人大常委会
报告预计:今年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将持续增强
报告预计:今年我国粮
我市成功创建6个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小区 排名全区第二
我市成功创建6个国家级
东方已明 浩歌长存——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专题片
东方已明 浩歌长存——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